国资报告:中国宝武挺起山东鲁宝钢管工业发展脊梁
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性产业,号称“工业的粮食”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,落后的钢铁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。如何提高我国钢铁工业水平,满足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钢铁需求缺口,成为改革开放伊始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尽管当时我国面临外汇和资金缺口巨大的困难,但中央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,考虑到国民经济建设对钢材的刚性需求,于1978年8月正式批准了建设宝钢工程,宝钢项目也成为当时我国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象征之一。
40年来,宝钢(2016年与武钢集团重组为中国宝武)不忘初心,始终牢记中央赋予的使命,以引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为己任,体现了国有企业应有的担当,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脊梁。
国资报告:中国宝武挺起山东鲁宝钢管工业发展脊梁
1978年12月22日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,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也正式拉开了序幕。翌日上午,东海之滨,吴淞口,宝钢一期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桩,开启了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新征程。
作为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决策的第一个特大型建设项目,系统引进式发展方式是否正确?庞大的进口设备是否运转良好?是否具有持续创新发展能力?宝钢兴建之时,这方面的质疑声就一直不断。
对于这些问题,宝钢的建设者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。在建设过程中,宝钢把握了开放环境下自主创新的规律,既没有关起门来搞建设,又没有简单照搬照抄,而是走出了一条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的发展之路,实现了钢铁工业的现代化。
国资报告:中国宝武挺起山东鲁宝钢管工业发展脊梁
宝钢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全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。在建设初期,宝钢由于对当代冶金设备、工艺了解不够,没有设计制造和生产能力,只能够老老实实引进。除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,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以新日铁为代表的先进的现场管理经验、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,包括新日铁的生产、技术、设备、物资、能源、运输和组织等7项管理方式。宝钢将引进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,逐步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,即“集中一贯式”管理方式,纵向生产集中管理、上下工序一贯制衔接。
1985年,宝钢一期投产,标志着我国成功移植了当时世界钢铁工业的重要文明成果,把钢铁工业的装备水平、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短了20年左右,跟上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当年在贺电中指出,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。这对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,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,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国资报告:中国宝武挺起山东鲁宝钢管工业发展脊梁